查看原文
其他

田慧生: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家解读①

2017-10-10 田慧生 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针对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系统性地提出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意见和要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意见》指出,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活力与质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意见》的内涵和精神,人民教育编辑部组织专家撰写了系列解读文章。


首先我们聚焦育人方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的解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聚焦育人方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

明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基,在深度上得以提升,在广度上有所拓展;德育途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德育机制在创新、德育保障在增强、德育管理在改进,德育实效性得到加强。但与此同时,德育工作仍相对薄弱,还存在不同年龄段德育衔接不畅、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意见》提出了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发展的灵魂和方向,我国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


二是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学校德育既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三是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宗旨就是使人向善,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四是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着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总之,要充分发挥教材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

明确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成功的重要因素。


目前,过于注重分数、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忽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不符合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


与此相应的,学校特色化校本课程、多样化选修课程开发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艰难,实验课、探究课比重偏小。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中小学理科实验器材配备达标校仅占中小学的73.55%,其中小学占69.03%,初中占85.88%;加之社会实践基地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是认知能力培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求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个人学习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合作能力培养。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会与人合作共享,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积极融于集体,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创新能力培养。学校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通过研究、实验等教学方式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灵感。


四是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和素养贯穿人的一生,学校教育要按照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通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效机制仍未建立,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的情况还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解决。以体育为例,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就非常严重。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体育师资队伍缺额达30万左右,现有体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比例约占1/5。没有专业化体育和艺术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很难保障,同时在理念、机制、方式上也都存在许多不足。


为了构建长效机制,《意见》提出了改进思路和举措。一是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通过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保证课程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让运动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


二是改变美育薄弱的局面。通过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服务,建立开放灵活的美育资源共享平台,让每个孩子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设相关的劳动项目,比如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提升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加大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调适能力。五是要加强国防教育。通过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军训实效和国防素质。



4

提出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

新型教学关系


注重以学生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10多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许多发达地区已传播开来,成效显著。但整体上,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仍占主流。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提出要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一是改进教学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二是改进学习方式。要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用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式等多种方法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效。


三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要通过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现教学规模化和个性化相统一。


五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品德修养、学习进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丰富和完善评价方式,重点通过突出能力导向,加强过程评价,注重综合评价,全面真实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切实改变过去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5

强调了切实减轻

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学生负担过重,特别是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全国7岁~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到了45.71%,而六年级的学生,有四成的孩子因为课外负担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造成孩子高近视率、睡眠不足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课外负担过重。


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提高教师教材处理能力、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和实践等,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坚决杜绝“课内不讲课外补习”等错误行为。


二是健全课后服务制度。要通过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并鼓励学校以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服务,为学生提供特色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违规乱收费。


三是改善家庭教育。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沟通、家校合作等方式,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改变“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情况,形成家校共同育人合力。


四是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要通过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内容,严查与学校挂钩招生、利益输送等,最大程度地减少校外教育机构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五是营造健康教育生态。要通过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尊重孩子兴趣和个性发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接受适合的教育,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6

提出了要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要通过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育人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基础教育过于强调应试导向,学生实践能力整体偏弱;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力不强、认同度不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创新创业能力整体不强。《意见》相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落实这些改革举措,要注重予以细化。一是基础教育要增加课程的优化和供给。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选修课程比例,丰富课程资源,鼓励开发开设职业技术技能选修课程,建立选课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推行走班制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是职业教育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要进一步明确“学中做、做中学”的育人理念,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等途径,深入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完善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教材建设、重视通识教育、探索弹性学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协同育人等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育人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正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同时,必然要聚焦到一流人才的培养上来,通过不断创新育人理念、模式和方式,培养一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9期

责任编辑 | 施久铭

微信编辑 | 吴玲 


推荐阅读

为了每一个孩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平发展成就述评 | 喜迎十九大②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核心要义 | 喜迎十九大①

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⑥ | 习总书记谈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